LUYOR-3109高强度紫外催化光源促销
LUYOR-3109紫外光源采用了9颗365nm大功率led,安装有二次光学透镜,输出紫外线强度高,...
2024-08-08作者:时间:2019-11-22 13:24:38浏览2559 次
11月22日,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2019年新当选院士结果公布。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研究员当选中国工程院2019年院士。2019年,中国工程院开展了第14次院士增选,共选举产生75位院士。其中,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人,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9人,化工、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人,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9人,土木、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8人,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7人,农业学部7人,医药卫生学部10人,工程管理学部6人。
11月22日,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2019年新当选院士结果公布。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研究员当选中国工程院2019年院士。2019年,中国工程院开展了第14次院士增选,共选举产生75位院士。其中,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人,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9人,化工、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人,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9人,土木、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8人,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7人,农业学部7人,医药卫生学部10人,工程管理学部6人。
农学部工程院院士名单:
姓名 | 出生年月 | 工作单位 |
胡培松 | 1964年05月 | 中国水稻研究所 |
李培武 | 1961年11月 |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|
刘少军 | 1962年07月 | 湖南师范大学 |
刘仲华 | 1965年03月 | 湖南农业大学 |
姚 斌 | 1967年10月 |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|
张佳宝 | 1957年09月 |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|
张 涌 | 1956年03月 |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|
胡培松 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
胡培松,男,1964年5月出生,浙江桐庐人。农学博士,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。现任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,浙江省水稻产业创新服务技术平台主任,现代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功能实验室主任,中国-IRRI水稻品质与营养联合研究中心主任,国际杂交稻联盟(HRDC)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。1991年起,一直从事水稻品质遗传改良研究,育成了中优早3号、中鉴100、中香1号、中嘉早17等主栽优质专用品种,获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,先后入选农业部科技杰出人才、百千万人才、“万人计划”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浙江省特级专家,获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和中国作物学会科学技术成就奖等。
李培武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测试中心主任
李培武,男,1961年11月生,山东成武人,中共党员,研究员。1986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,硕士学位。现任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检中心常务副主任,兼任湖北省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站长,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测试中心主任,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理事,湖北省植物生理学会理事,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,湖北省质量监督与检验协会理事。
刘少军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
刘少军,1962年生,男,博士,二级教授,博士生导师,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,湖南省“芙蓉学者”特聘教授,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,全国科技工作者,全国教师,教育部跨世纪人才,湖南省中青年专家,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,湖南省“芙蓉学者计划”第三届成就奖获得者,湖南省首届科技工作者,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;湖南省水产学会理事长,中国水产学会理事,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,中国水产学会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湖南省水产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;1998-1999年由留学基金委公派到法国从事一年的鱼类分子生物学工作;现任蛋白质组学与发育生物学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,“发育生物学”重点学科及“生物学”湖南省重点学科带头人,蛋白质化学及鱼类发育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,教育部“多倍体鱼繁殖及育种”工程研究中心主任,农业部鲤鲫遗传育种中心主任,湖南鱼类遗传育种中心主任,湖南省“生物发育工程及新产品研发协同创新中心”主任,湖南省生物研究所所长兼湖南师大生科院副院长。为Frontiers in Genetics(Livestock Genomics)、《动物学研究》、《水产学报》、《中国水产科学》、《内陆水产》、《生命科学研究》等刊物的编委会委员;农业部“淡水鱼类遗传育种和养殖生物学”重点开放实验室(上海海洋大学)学术委员,教育部“淡水鱼类资源与生殖发育”重点实验室(西南大学)学术委员,广东省“水生经济动物良种繁育”重点实验室(中山大学)学术委员,教育部“蛋白质化学及鱼类发育生物学”重点实验室(湖南师范大学)学术委员,湖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;捷克科学院研究所的绩效函审评审专家,奥地利有关多倍体鱼项目函审评审专家;973项目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、重大国际合作项目、面上项目的函审和会审专家。
刘仲华
刘仲华,男,1965年3月出生,湖南衡阳人,博士,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一直在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。现任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。先后兼任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、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、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。刘仲华教授长期从事茶叶加工与资源利用研究,致力于创新茶叶加工理论技术、提高茶叶资源利用率和产业综合效益。创新黑茶加工和茶叶深加工理论与技术体系,揭示了黑茶加工品质风味形成机理及黑茶健康属性,创建了黑茶优质安全加工关键技术体系,强力推进了我国黑茶产业提质增效与快速发展;揭示了茶叶功能成分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,创制的茶叶提取物制品催生了一批国际主流健康产品,引领我国茶叶深加工从追踪日本和欧美发达到领先国际同行。为我国茶叶科技进步、茶叶产业提质增效与转型升级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姚斌 中国农业科学院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所副所长
姚斌,男,1967年10月生,广西北海人,2017年、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(第二轮,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所副所长,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-饲用酶工程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,农业部生物技术重点发实验室主任,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。他是国内饲料基因工程研究室的组建者,凭着中国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感潜心研究,最终用成果打破了国外企业垄断。他首先建立了以酶的应用为导向的理论研究系统,解决了传统方法效率低,只获得少数基因的缺点;他创建了表达量达到10-50g/L级的高表达技术体系,系统解决了饲料用酶表达量低、生产成本高的问题。他的团队在“单胃畜禽用酸性植酸酶”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,实现利用生物反应器来大规模廉价生产植酸酶,成为我国饲料用酶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的起点,打破了国外大公司的壁垒。他的研究成果转化到实际生产后,植酸酶的国内市场价格较国外公司进入中国的1995年下降了24倍,添加成本下降了近70倍,节省饲料成本约9亿元以上。
张佳宝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员
张佳宝,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副主任,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及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,中国生态学会长期生态研究委员会委员,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,中国科学院环境委员会工作委员,国际期刊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》主题编辑;《生态学杂志》、《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》和《土壤》等学术期刊编委。研究领域:主要从事土壤水动力学、污染物的迁移与地下水污染防治、平原与坡地水量平衡、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模拟、节水技术、水分和氮素管理区域模型以及精准种植技术、生态系统过程与模拟、水循环与污染物迁移、农田信息采集与水氮管理决策系统等方面的研究。1982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,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获理学硕士,1990年在国际水稻研究所农业工程系获土壤物理学博士学位;1994年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环境系做合作研究1年;1997年特聘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员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;1997-2004年间,多次赴德国HOHEMHEIM大学、HEIDELBERG大学以及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、CSIRO GRIFFITH实验室、日本九州大学、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进行合作研究。2005年被科技部聘为重点基础研究计划(973计划)项目首席科学家。 封丘农业生态试验站站长。
张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
张涌,男,汉族,中共党员,1956年3月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。1977年考入原内蒙古农牧学院兽医专业就读,1982年留校任教,1984年考入原西北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。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二级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重点学科临床兽医学首席专家,农业部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。曾先后荣获“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”、“突出贡献专家”、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入选者和全国先进农业科技工作者等称号。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兽医学科评议组成员,农业部科技委委员,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委员等。张涌教授长期从事动物胚胎生物工程的理论和技术研究,先后主持“863”高技术项目、科技重大专项的重大课题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30多项,培养博、硕士300多名,在PNAS、Nature Communications、Stem Cells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,主持获得部省级科技奖5项、发明23项。主要成就和贡献有:研发并应用良种牛羊胚胎规模化生产技术,推动了我国牛羊胚胎工程的产业化发展;在获得世界首批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的基础上,建立了牛羊克隆技术体系,解决了原技术的低效率问题,克隆和推广了一批种牛和种羊,将体细胞克隆技术发展到应用水平;创建了牛羊基因编辑技术,解决了原技术的安全问题,报道创制了一批抗乳腺炎和抗结核牛羊育种材料,对畜牧种质创新发挥了引领作用,为培育新品种、抢占制高点作出了重要贡献。